慢阻肺(慢性阻塞性肺疾病)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呼吸系统疾病,其发病与多种因素密切相关。成都中医哮喘医院刘新医生从西医角度解析,致病因素可归纳为外部暴露、机体易感及病理机制三大层面。
一、外部致病因素:环境与行为的双重损伤
(1)烟草暴露是首要诱因
香烟燃烧产生的焦油、尼古丁等有害物质,持续损伤气道上皮细胞,引发中性粒细胞、巨噬细胞聚集,释放炎症因子与蛋白酶,导致气道黏膜水肿、黏液潴留及肺泡结构破坏。吸烟者患病率较非吸烟者高 2-8 倍,且呈剂量依赖关系。
(2)空气污染与职业危害叠加影响
展开剩余66%室外 PM2.5、二氧化硫等污染物,室内生物燃料(煤炭、柴草)烟雾,均通过颗粒沉积与化学刺激诱发慢性气道炎症。煤矿、化工等行业的粉尘(煤尘、矽尘)及刺激性气体(甲醛、氯气)长期暴露,直接导致肺组织纤维化,职业人群患病率较普通人群高 30%-50%。
二、机体易感因素:遗传与生理的内在基础
(1)遗传基因决定易感性
α1 - 抗胰蛋白酶缺乏等基因异常,打破蛋白酶 - 抗蛋白酶平衡,加速肺泡破坏;部分基因变异影响气道修复与炎症调控,使特定人群更易患病。
(2)感染与年龄相关衰退
儿童期严重呼吸道感染(肺炎、百日咳)或成年反复细菌 / 病毒感染,持续损伤气道黏膜;随年龄增长,肺弹性纤维减少、呼吸肌功能减弱,修复能力下降,60 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显著升高。
三、病理机制:从炎症到气流受限的关键进程
(1)慢性炎症持续损伤
有害因素激活中性粒细胞、T 淋巴细胞,释放 IL-8、TNF-α 等介质,引发气道充血水肿、黏液腺增生,形成黏液栓阻塞管腔。
(2)蛋白酶失衡与氧化应激
蛋白酶过度降解肺泡弹性蛋白,抗蛋白酶(如 α1 - 抗胰蛋白酶)不足加剧肺结构破坏;吸烟等诱发自由基过量产生,突破机体抗氧化防御,双重加速肺组织损伤。
四、科学预防:针对病因的精准干预
(1)切断核心诱因
戒烟是首要措施,可降低 50% 发病风险;职业人群需强化防尘防毒装备,普通人群减少污染暴露,选用清洁能源。
(2)增强机体保护
均衡饮食、适度运动提升免疫力,高危人群(40 岁以上吸烟者、职业暴露者)定期肺功能筛查,早期发现气流受限;及时接种流感 / 肺炎疫苗,降低感染风险。
刘新医生强调,慢阻肺致病是 "外因诱导、内因基础、病理推进" 的复杂过程,通过规避烟草、污染暴露,关注遗传与年龄相关风险,结合早期筛查与规范干预,可有效延缓疾病进程,改善预后。
发布于:四川省深富策略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